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生死兩相安

生死兩相安

生死兩相安
臺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,可以預見未來會有高比例的獨居者,年老獨居除了生活的失能外,重要的是死亡問題。根據調查,臺灣有八成的人選擇獨居,這在在凸顯未來終極生命的議題,值得政府及宗教界的重視與關心。
之前關懷過一位獨居的高齡資深義工,她在浴室跌倒重擊頭部,被發現時已氣絕多時,放在客廳的一杯咖啡還溫溫的……因家屬在大陸未能及時趕回,我先趕至殯儀館停屍間與她講講話,感恩她護持道場的功德,請她不要忘記聖嚴師父的四它,更重要的是,提醒她回到宗教信仰,強調一生念佛的目的無非求生佛國,出離三界,了生脫死,勉勵她以平常心面對突發的意外,雖然當下沒有家人及蓮友助念,只要信心堅定,願心懇切,一定會感應佛菩薩加持接引佛國。就像一棵樹平常向西傾斜,雖突如其來的大限之狂風吹襲,必然倒向西方,信仰之心也是如此,平常憶佛念佛,臨終也就順著心向而往生佛國了。.
我也曾關懷過幾位中壯年獨居者,在死亡半個月才被發現,在慰問關懷及告別式的開示中,只能同理他們的處境,提醒以平常心面對自己離開的因緣,對於腐敗的色身應視為物質自然的變化。對於色身,就如洞山良介禪師說:「影子是我,我不是影子。」所以「身體是我,但我不是身體」,回到清淨的佛性,本來面目現前,對色身就能沒有罣礙,並強調精神的生命是永遠不會結束的,只是轉換到另一時空中繼續修行。聖嚴師父說:「人生的終點,不是生命的結束,生命是無限的延伸以及圓滿的連續。」
死亡是任何人都要面對的,不分獨居或有家人陪伴,都要做好對死亡的前行功課,除建立健康的人生價值觀,厚植生命品質之外,也須重視醫病過程,做好臨終及死亡當下的最好的準備,因為「心安才有平安」,最圓滿的是「生死兩相安」。
關懷院統籌僧俗四眾老病死之關懷,從觀念至實務,落實「大事關懷教育」,理想的大事關懷,從佛事諮詢、臨終關懷的安慰與皈依、往生八小助念(讓神識平安無礙地退場)、家屬慰問關懷、追思祝福、公祭行禮、骨灰植存之環保自然葬等多項關懷與服務,有一套SOP,其中佛事諮詢尤為重要,因為從中可以建立生死關懷的觀念與作法。
常有信眾來問「生死甘露」,或於病房關懷時詢問:「如何讓親人放下罣礙而自在地離開?」我勉勵要做最好的準備,通常法師到病房或往生助念、告別式主法開示等,都需要從家屬口中了解其一生經歷,例如宗教信仰、護法因緣、職業、家庭生活與為人處事等,適當地表達感恩與祝福,也讓親友透過法師的開示得到佛法的利益。
「信為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當關懷重病昏迷者,要相信他能聽得見,我會先帶家屬至誠恭念十句觀音聖號,求菩薩加被患者能聽法師的講話,末後再念佛迴向,也迴向醫院其他受苦的病患,並勸勉家屬在陪伴過程中虔誠誦經迴向,聖嚴師父說:「擔心,是多餘的折磨;用心,是安全的動力。」念佛或課誦祈禱,有助於安定身心,減輕照顧病患的心理負擔,相信這份安定必也能利及病親。
針對發生意外或自殺的個案,在說法中最常分享的是聖嚴師父所說:「救苦救難的是菩薩;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。」同理他們身心的苦,也感恩他們以生命示現苦難,讓親友們更加珍惜寶貴的人生……
「好漢最怕病來磨」,死亡固然讓許多人茫然與恐懼,但卻有更多人害怕於病苦的折磨,尤其是末期的癌症患者,於化療過程中飽受折磨,求生不得求死不能,身心的煎熬讓許多人失去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,由此而引發厭世的想法,因此當事人及家屬都很需要佛法的幫助。
我常分享聖嚴師父教的「病得很健康」,身體有病但心可以不要生病,「把病交給醫生,把心交給信仰」,建立「不怕死、不求死、不等死」,但「隨時準備死」的觀念與信心,對臨終者更要介紹阿彌陀佛淨土法門,勸請一心歸命極樂世界,求生淨土,這是究竟安樂的皈依處,能多活一天就多念阿彌陀佛累積資量,勉勵菩薩把病房當道場,將生病視為自然的生理變化,也把病苦當還債想,無病無債就一身輕,當然也可以觀想代眾生受苦而修慈悲觀,從病苦中生起對眾生的同理心。同時教導患者如何放鬆身心,與病和平共處,練習以念珠或記數的數數念佛的方法,攝心專念,轉移注意力以減輕病痛,以達成隨念與隨願的自主自在的往生。
有位家住三重的老菩薩,得肺腺癌已多年,常參加分會共修,身體雖有病,心態卻很健康,重要的是老菩薩已規劃好她的後事,交代子女她往生後一切以法鼓山理念做佛事,也發願植存生命園區,心心念念都是法鼓山與聖嚴師父。老菩薩陸續接引子女皈依在法鼓山,且都上過大事關懷解行課程,子女承諾尊重母親的自主,讓老菩薩很安心。難得的是,老菩薩把多年典藏的金飾變賣後,全數護持法鼓山各事業體。有一天我約地區組長到她住處,兒女也都在場,我把收據交給她,其中一份為她護持所在地分會,這樣的安排更是讓她感到非常窩心與歡喜。老菩薩現身說法,可說是積極主動,生死自在的好例子。
有位大學教授的父親,本身是高級知識分子,也深研佛法,然而,似乎有罣愛放不下,知道他喜歡《金剛經》,就隨機分享經中一些重要的經句,勉勵他在人生的終極要「放捨諸相」,強調臨終關頭對「法」的實修與體證,當晚就安詳捨報,得到心靈禁錮的釋放與療癒。
曾一次在榮總醫院關懷一位悅眾罹患肝癌的弟弟,因沒有宗教信仰而對生死恐懼害怕,為其皈依並分享佛教的生死觀,過兩天就在念佛中安詳捨報,家人亦感到佛法的重要與殊勝。也有一些臥病多年的菩薩,在法師皈依後竟然很快地離開了,與其說是巧合,不如說宗教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,相信人有誠心,佛有感通。
一般人臨終的準備,可以從預立醫囑及遺囑做起,醫囑有緩和醫療,更有進階的「病人自主法」,這些醫療的方式,可以對自己的醫病過程提供最好的保障,將負擔減到最低,以保有病中的生活品質,臨終前若能有宗教的信仰,更能為臨終者帶來平安.家屬也感到安慰。
事先找好信賴的禮儀公司,交代往生後四十九天如何做佛事,備好往生被、念佛機、助念的地點考量,以及體系助念單位的聯絡方式。家人也需要建立助念,乃以至親為重要的觀念,因家人跟臨終者最親,念佛容易感應,如此才能落實往生當下安心從容的面對,不至於恐慌或無助。
臨濟義玄禪師說:「在途中不離家舍,離家舍不在途中。」..關懷經驗中曾有菩薩無法回家中助念,開示中我勉勵往生者就把助念室當成家來看待,因為聖嚴師父就是在回法鼓山的路上離開的,師父不執著於到山上才捨報,真正示現了「在途中不離家舍…」的自在無礙。
中國人一向含蓄,不容易從口中表達彼此的關愛,臨終者家屬親友之間彼此的道謝、道愛、道歉,往往更是臨終「道別」最好的安慰劑,可以為臨終者在人生的最後帶來加分的效果,這也是緩和安寧機構人性化關懷重要的一環,當然更重要的是在健康的生命過程中,就要落實慈悲與智慧的培養與實踐,廣結善緣,廣種福田。
家屬更應該在陪伴親人過程中,幫助他回顧一生,正面的就給予肯定和讚歎,若遇負面的人生經歷,也須站在包容的心態給予心理的支持,讓臨終之人的心靈得到最好的慰藉與昇華。
聖嚴師父常教導我們,死亡隨死在我們身邊,死亡何時會發生沒人知道,因此知道它會來臨,但是不必擔憂死亡的事實何時會發生,只要活著的一天就珍惜生命,盡自己的責任,努力奉獻。生命的尊嚴,是從活得有意義、有價值、有目標之中來體驗,既然「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」,所以我們更應該建立正向豁達的佛教生死觀,將死亡納入生涯規畫中,才是完整無憾與自在圓滿的人生。
■ 釋常哲(法鼓山關懷院監院)
TOP